農行今年的重點工作是服務「三農」,而不是上市。一接近決策層的權威人士近日如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該人士稱,有關決策層無意農行今年上市,而農行仍在努力爭取。

  目前,農行已經著手全面推廣實施「三農」事業部制。專家認為,農行有可能在股東利益、公眾利益、國家利益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

  服務「三農」是上市關鍵

  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農行股改原則,首先就是「面向三農」,然後才是「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

  按照改制思路,農行提出了服務「三農」和實施縣域藍海戰略,並開展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和金融服務「三農」兩項試點。從2009年11月開始,農行在全行範圍內全面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

  「事業部是一個國際上比較成功的模式,農行把它移植到中國,確實提高了『三農』業務的覆蓋面。」長期跟蹤研究農村金融發展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曙光認為,「三農」事業部可能成為巨型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一個可行模式。

  「絕大部分巨型金融機構都從農村撤離了,因為很難保證收益,但是把『三農』業務通過事業部獨立出來,獨立編製、獨立考核,這至少是可行的模式之一。」王曙光說。

  農行董事長項俊波此前曾表示,「三農」事業部制改革的成敗關乎農行上市進程,「如果事業部制改革沒有結果,農行的上市很難順利進行」。「能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和農行實際的「三農」金融事業部管理體制,是衡量我行股份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在今年1月下旬的年度工作會議上,農行宣佈,「三農」金融部貸款比年初增加3645億元,貸款增速達到44%,高出全行貸款增速10.6個百分點,徹底扭轉了過去幾年縣域貸款徘徊不前的局面;農戶貸款累計投放1500億元,比過去5年的投放總和還要多。

  但有觀點認為,農行改革時間還比較短,服務「三農」的可持續性、抗風險能力還有待檢驗。

  尋找平衡

  今年1月6日,路透社援引農行副行長潘功勝的話稱,農行爭取年內上市。去年1月16日,農行股份公司成立時,潘功勝表示,農行體系龐大,完成上市的技術準備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時間,農行將密切關注和研究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未來走勢,尋找最好的時機和發行窗口。

  日前有媒體報道,上市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財務、法律等材料已作較為完善的準備,只等國務院批准其上市時間、方式和規模後,即可立即向發審機構提交上市申請材料。

  但有觀點認為,當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需要農行的金融支持,農行過早上市,有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其「三農」業務盈利能力的擔憂,從而可能通過公眾公司的治理結構影響到農行服務「三農」的執行效率。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王曙光認為,從宏觀層面來看,決策層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約束農行回歸「三農」;但投資者衡量其價值時,並不根據其是否服務「三農」,而主要是根據其利差、績效和回報。

  「一定可以找到某種方法來平衡這個問題:服務於廣大農村群體,還是服務於持股人的利益。」王曙光說,作為一家股份制公司,一定要顧及股東的利益,同時農行也是國家支持成長起來的巨型金融機構,它也應該從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社會責任的角度服務於「三農」。「我覺得是可以平衡的。」

  項俊波此前表示,農行必須堅持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不動搖,始終把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作為全行改革發展的永恆主題。「新時期服務『三農』的實踐證明,不斷加大對『三農』的金融支持力度,率先搶佔縣域藍海市場,是我行安身立命之本,是趕超先進同業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履行自身責任、踐行國家重托、深化股份制改革的內在要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