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以來17只股票破發 打新成高風險投資

  管理著一隻「家族私募」的李小姐剛結束國外的假期回到深圳。受年初至今各種消息的干擾,加上隨之而來的A股的震盪,她感覺暫時失去了方向,甚至連「打新」也頗為不順。

  「1月份中了中國西電的簽,上市當天沒想到就破發,我們是每股虧了幾分錢賣出的。」李小姐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想放鬆一下心情,乾脆就出國旅遊。」

  以前穩賺不賠的「打新」,竟也成為高風險投資了。

  從中小板到主板,從主板到創業板;從上市不久即破發到上市首日破發;從上市首日破發到上市即未見紅盤而破發……

  據統計,從去年IPO重啟以來,已經有中國中冶、招商證券等17只股票陸續破發。

  宛若一陣寒流,新股破發瞬間席捲A股市場!

  是福是禍?新股發行制度能否因此被一舉矯正?

  「打新」不再穩賺不賠

  「新股都以『N』字打頭,跟牛市的牛同音,最早只是想博個頭彩,收益也十分可觀。可是如今,『N』股不牛,打新收益不再,也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一位資深打新股投資者如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顯然,破發現象的一再上演,讓這位熱衷打新股的投資者已經喪失了信心。

  曾幾何時,A股市場的打新熱情不可謂不高。動輒150%的首日漲幅讓成千上萬的資金願意被凍結。「上市首日就賺十幾個漲停多划算啊!」上述投資者坦言,「自己挑選個股很難做到這樣的收益。」

  2009年下半年中國A股市場恢復了新股的發行,無疑給熱衷打新者吹來一陣暖風。而事實上也的確給一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帶來了較為豐厚與穩定的收益。短短半年時間,打新年收益率就達到20%以上。

  然而,到了去年底,情勢突變。

  去年12月14日,招商證券破發,成為IPO重啟後首只破發股。當天,招商證券盤中跌破31元的發行價,險些破發。而其後連續幾個交易日收在31元之下。2009年12月30日,中國北車A股首發日僅漲2.34%,逃過一劫。

  更慘的還在後頭。今年1月28日,中國西電(601179.SH)開創新股首日破發的先例。截至昨日,已有5只新股遭遇首日破發。

  9日上市的中國一重則更是徹底,開盤價即低於發行價,首日即套牢所有獲得配售的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

  而這種破發潮不僅只在主板市場上上演,在中小板,高樂股份3日首發開盤破發,打破了中小板市場五年半沒有破發股的歷史。開板不足半年的創業板同樣未能倖免。星輝車模成為創業板開啟以來的首只破發股。

  機構投資者叫苦不迭

  新股頻頻破發,不僅讓散戶中招,不少機構投資者也是叫苦不迭。

  上述17只破發新股中,除了中國中冶之外,其他16只股票的網下配售股份尚未上市。

  這些股份均為基金、保險公司、券商和一些企業財務公司等機構投資者持有。其中又以公募基金為絕對主力。統計顯示,上述16只股票的網下配售部分套牢了超過200只基金。和參與網上申購的李小姐不同的是,這些基金持有的新股有三個月限售期,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大盤繼續走弱,那麼浮虧有進一步擴大的風險。

  讓李小姐難以理解的是,近期新股接連破發,高發行價的隱患在二級市場失去上升動力後已經明顯暴露出來,為什麼那些本應該更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仍然若無其事地參與「打新」呢?

  「實在沒有更好的投資。」一位基金研究員說,「股市看不準方向,債券受加息預期影響也比較懸,一般來說打新是安全的。」他表示,打哪只新股一般都是由基金經理自行決定的,在決策流程上「不算回事情」。

  早在去年夏天,就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新股發行制度的一些缺陷加上當時的市況必然造成發行價畸高,一旦市場結束上漲,破發在所難免。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近7個月內發行上市的136只新股中,平均發行市盈率超過55倍,而創業板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更是超過66倍。

  發行價偏高的現象,折射了發行制度和詢價制度的問題。目前,發行制度所遇到的問題就是券商所主導的一根利益鏈條。

  在上市的財富效應下,幾百家企業在證監會的發審委門外排隊,無數的擬上市公司開始了與機構的合謀。這些利益共同體中有券商保薦人及身後的合作機構關聯體、各種來路的PE/VC名義下的投資、資金掮客。募集資金越多,這個利益體所獲取的財富也越多。

  現行的定價系統基本上是靠保薦機構和發行人,以及詢價機構來共同決定,這中間保薦人是一個關鍵,他們既要為公司募集到錢,還要賺到錢,因此,實際上定價權是掌握在保薦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為了實現高盈利而抬高發行價。

  福兮?禍兮?

  「打新」風險陡增的直接後果,就是投資者熱情的陡降。

  中國一重(601106.SH)的網上網下發行均創下了IPO重啟以來的中籤率新高,這無疑也已經說明投資者認購慾望很低。

  昨日,華泰證券中籤率也高達14.43%,創股改以來新高。

  「中國化學(5.11,0.01,0.20%)(601117.SH)虧了,中國西電又糟了,我都不好意思說我中了二重。」上述熱衷打新股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

  李小姐管的是親朋好友委託的賬戶,資金量比起信託類的私募也小很多,因此策略轉換更容易。現在她已經轉而做超跌的房地產股票,寄希望於交易性機會,一段時間內不會再碰新股了。

  有調查數據顯示,63.5%的投資者表示不願再打新股。

  一直以來作為網下申購新股的主力債券型基金如今也開始暫停打新。在牛市中,一些債券型基金甚至通過拆借大量資金進入一級市場,最大化地申購新股,從而獲取超額收益。但近日,有部分基金公司表示已開始採取針對性措施,禁止債券型基金再從事網下「打新」,先把持股比例降到相對安全的位置再說。而多家基金公司則稱,他們會等待「打新」形勢明朗,再考慮旗下重開債基的網下「打新」。

  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股連連破發實際上是投資者日漸成熟的標誌之一。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就對記者表示,新股過高的發行價必然導致破發,而破發得越早越好,說明投資者已經認識到估值的高估。

  申銀萬國證券客戶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單蔚良也對記者表示:「如今,一級市場打新股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破發其實是當前市場相對之前更為理性更為成熟的標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