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寵物天地 (2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裝死型



全身放鬆型



乖小孩蓋棉被型



必須有伴型



四腳朝天型



誰也不理型



作威作福型



甜蜜可愛型



怎睡都型



懷抱小熊型



遺體告別型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藍頂亞馬遜鸚鵡


名稱:藍頂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Blue-fronted Amazon
學名:Amazona aestiva
俗名:藍帽、黃翼藍帽

藍頂亞馬遜(藍帽)是較常見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卓越說話能力及美麗的外表常受人們青睞,
是很適合作為家庭寵物鳥的亞馬遜鸚鵡,較不像其他黃頭系的亞馬遜有侵略性,牠們分為兩種亞種-藍頂亞馬遜
( Amazona a. aestiva,見右圖 )與黃翼亞馬遜( Amazona a. xanthopteryx,見下圖 )兩種,一般來說,
黃翼亞馬遜體型比藍頂亞馬遜略大,價位也較高。

37cm(15吋)


藍頂亞馬遜分佈於巴西的許多地區,黃翼亞馬遜則分佈於北玻利維亞、巴拉圭、阿根廷北部及巴西部分地區。


因應國際寵物鳥市場上的大量需求,藍頂亞馬遜為非常受歡迎的鸚鵡,光在80年代初期,每年就從阿根廷出口4萬多隻野生鳥,
過去幾十年其數量甚至比中南美洲所有被走私或出口的亞馬遜鸚鵡總合還多,是最常被走私與盜捕出口的亞馬遜鸚鵡;
牠們多棲息在多樹的開放林地內、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等地區,大多在海拔1600m以下的低地活動,
但廣佈於巴西高原內,有時會接近有人類居住的區域,通常成對或數十隻一起活動覓食,飛行時會叫出響亮難聽的叫聲,
偶爾會在農場覓食而造成農作物的破壞,天然食物有:水果、種子、漿果、嫩芽、核果、花等等;
繁殖期於10月至3月間,一窩約產2-3蛋 ;市面上多以一般藍帽與黃翼藍帽來做區隔,後者價位高許多,
且在體型與毛色來說都比前者大與鮮豔。


人工飼養的藍頂亞馬遜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在早晨及傍晚偶爾會發出刺耳的叫聲,喜愛洗澡;若當寵物鳥,
公鳥性成熟可能會有攻擊性(約在 5-12歲時),若發生則需多加細心注意多與互動來改善 ;學語能力強,
常跟人類有許多生動且有趣的互動,所以多年來廣受歡迎;飼養成對成鳥上宜提供寬敞的籠舍,
可定期給予沐浴來保持毛態健康與光澤,人工繁殖成鳥不怕人,適應能力強,
健康均衡飲食與足夠的活動量還是保持鳥兒健康與活絡的最主要因素。


國際間人工繁殖出來的數量很多,在亞馬遜鸚鵡中是最普遍繁殖的種類,也是比較容易繁殖的亞馬遜鸚鵡之一,
但在台灣國內成功繁殖的數目定度多,主要還是野生鳥多的關係,繁殖期間應給予充分的私密性,
因為成鳥在繁殖期時領域性與侵略性強,親鳥過度肥胖易產無受精的蛋,一窩約產3-4顆蛋,孵化期約28天,羽毛長成8-10星期。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頸亞馬遜鸚鵡


名稱:黃頸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Yellow-naped Amazon
學名:Amazona auropalliata
俗名:黃領帽

黃頸亞馬遜(黃領帽)是出了名的說話高手,其說話能力在鸚鵡界中堪稱最有學人語能力的鸚鵡之一,
合法進口的黃頸亞馬遜成鳥與幼鳥的價位均不低,若當寵物鳥,公鳥性成熟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與侵略性(尤其在5-12歲時),
此時妥善的照顧與了解他們的習性有助於改善此情形,3種亞種差異主要在頭、頸黃羽的多寡與體型大小差異,
有一比較特殊稀有的亞種是羅坦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caribae ),牠的嘴是臘黃色而不是一般所見的黑色,
國際市場上的價位明顯較高,且數量稀少,其他兩種亞種分別是宏都拉斯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parvipes )
與原生的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auropalliata )。

約38cm(15吋)


牠們分佈於中美洲各國,包括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地。


黃頸亞馬遜約有3種的亞種,外表差異不大,棲息於海拔600-700m的乾燥或半乾燥的林地、灌木叢、
熱帶稀樹草原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會一大群聚集,但由於近年野外數量不斷地下降,
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見,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
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
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 。



飼養牠們需有耐心,有些黃頸亞馬遜會因為對主人的忌妒心及佔有慾而變的性情不穩定而有攻擊性;
飼養成對種鳥上,許多人工繁殖成鳥相當活潑外向不怕人,適應環境、天候、食物與飼主的速度快,
一旦適應新環境即相當強健,飼養上宜提供均衡食物,常態地提通混合種子、堅果、蔬果、穀物飼料等等,
黃頸亞馬遜會變的相當健康與美麗;由於牠們相當受歡迎野生鳥交易未成間斷,加上人類對棲息地愚蠢的長期破壞。


與其他常見的黃頭系亞馬遜鸚鵡相較之下,黃頸亞馬遜的繁殖難度是比較高的,
繁殖期間對飼主有攻擊性,若人接近時,公鳥會豎起頸部的羽毛,對靠近的人作攻擊狀,
通常會在巢箱旁監護守衛,尤其是母鳥在孵蛋時;台灣繁殖黃頸亞馬遜成功案例不多,
主要是近年來才有進口較多的人工繁殖成鳥,若要繁殖,購買人工繁殖的種鳥是最佳選擇,
一窩約有2-3 顆蛋,孵化期約需28-30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冠/巴拿馬亞馬遜鸚鵡


名稱:黃冠/巴拿馬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Yellow-crowned/fronted Amazon
學名:Amazona ochrocephala
俗名:單頂帽、小黃帽

黃冠亞馬遜(單頂帽、小黃帽)與其他黃頭系亞馬遜一樣是很聰明的種類,共有4種亞種,
除了原生種外(Amazona o. ochrocephala,見左圖),其他三種都很少見,其中包括了巴拿馬亞馬遜(Amazona o. panamensis,見右下圖)、
馬拉喬黃冠亞馬遜(Amazona o. xantholaema)與奈特洛氏亞馬遜(Amazona o. nattereri);學話能力也不錯,
人工繁殖鳥不怕人且與飼主互動頻繁,惟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

36-40cm(14-16吋)
棲息於從中美洲的巴拿馬到南美洲的巴西東部及玻利維亞的北部。


黃頭亞馬遜棲息在各種地區─開放的林地、熱帶稀樹草原、沼澤地、潮濕森林的邊緣地帶、農耕區及市郊等地區,
大多生活在500至750m的低地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約10-30隻活動,但偶爾聚集300隻以上,主要在樹上覓食,
但也會到玉米田尋找食物;在哥倫比亞繁殖期在12-1月,在委內瑞拉2至5月;野生鳥的濫捕與嚴重棲息地破壞。


在人為飼養下的黃頭亞馬遜是活潑的鸚鵡, 生命力強,在適應新環境時均無太大的困難,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
可提供新鮮的樹枝,繁殖期外可與其他亞馬遜鸚鵡一起飼養 ,但還是成對飼養最為理想;
價位不若許多亞馬遜鸚鵡高,當寵物鳥是不錯的選擇,幼鳥養起也有不錯的說話能力,
與人互動方面和大部分亞馬遜鸚鵡一樣相當高,可惜人工繁殖鳥不多,所以幼鳥在市面上無論台產鳥與進口鳥都不常見。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通常4月進入繁殖期,繁殖期間有攻擊性,尤其是公鳥為保護巢穴,在有人接近時通常很具侵略性,
發怒時甚至會攻擊母鳥或幼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打擾,一窩約2-4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名稱: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
學名:Amazona oratrix
俗名:大黃帽、瑪莉亞雙黃頭、麥格納雙黃頭


雙黃頭亞馬遜(大黃帽、瑪莉亞、麥格納 等)有數種亞種,由於牠們的聰穎、出色的學話能力、逗趣與飼主的互動,
使得雙黃頭亞馬遜成為相當歡迎的寵物鳥;一般是分為大黃帽、崔斯瑪莉亞與麥格納,主要的差別是頭、
肩、胸上黃羽的多寡,但是牠們卻都是血緣相近的不同亞種,一般人工繁殖的大黃帽價格不低,
而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雙黃頭亞馬遜價格更是高於大黃帽許多,大面積的黃羽分布非常容易抓住人們的目光,
雙黃頭亞馬遜可以說是在可以買賣交易的亞馬遜鸚鵡中最美麗迷人的種類;牠們的說話能力非常好,
與灰鸚及黃頸亞馬遜是屬於同等級的說話高手;台灣的數量並不多,由於盜捕野生鳥至鳥市販賣、走私外,
棲息地的大幅遭人為破壞使得野外的數量可能低於7000隻,處境日益危急,尤其在墨西哥東北部的族群數量下降的最嚴重,
亞種資訊方面,總共約有4種亞種 ─ 貝利茲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belizensis )、
墨西哥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oratrix )、麥格納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magna )、
崔斯瑪莉亞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tresmariae )。

依亞種不同,約36-40cm(14-16吋)


大多數分佈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及其島嶼(崔斯瑪莉亞島),在瓜地馬拉與洪都拉斯也有牠們的族群。


雙黃頭亞馬遜有數種亞種,雙黃頭亞馬遜會在6、7歲後或更晚後頭部的黃羽才會長到整個頸部與胸部,
但依年紀、血統等不同會有差異,一般的大黃帽其頭、胸、腹、肩等部位並不如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雙黃頭亞馬遜
有著大面積的黃羽分佈,但年紀大的大黃帽也會有整個頭部甚至頸部都變成黃色的機會,會依每隻個體而有不同;
而國內區分雙黃頭亞馬遜也就是皇冠黃帽主要有兩種亞種─崔斯瑪莉亞雙頭黃頭亞馬遜
(Tres Maria 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與麥格納雙黃頭亞馬遜(Magna 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
雙黃頭亞馬遜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落葉林、太平洋沼澤森林等,大部份棲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多成群或一小群活動,
由於棲息地嚴重的破壞,以及人為盜捕的猖獗,使的野外數量大幅下降,在1994年時的數量估計低於7000隻,
而以墨西哥東北部的數量下降的情形最為嚴重;食物有種子、嫩葉、棕櫚樹果實、無花果、核果、水果等,
可能有時會造成玉蜀黍、香蕉、芒果等農業作物的損害;分佈於南部的族群的繁殖期約在2-5月間,北部的族群約在7月;
由於台灣買賣野生鸚鵡的情形猖獗,使得亞馬遜鸚鵡的繁殖被視為難度非常高的種類,
建議各位購買合法進口的人工繁殖成鳥或有繁殖過的成鳥,給予適當的照顧,牠們繁殖的情形其實並非非常困難,
雖然價格便宜的多,抵制拒買野生走私鸚鵡與經不法商人合法化進口的野生鳥是每位真正喜愛鸚鵡的朋友應進的本份,
切勿愚昧地想要輕易繁殖野生亞馬遜鸚鵡,通常野生亞馬遜沒有過10年是很難有機會繁殖的。


雙黃頭亞馬遜近來無論在國內外都是非常受歡迎甚至搶手的鳥種,從一般區分的所謂大黃帽到麥格納與瑪莉亞都是受到市場高度歡迎的,
也是許多亞馬遜喜好者的經典選擇代表,人工繁殖雙黃頭亞馬遜不怕人, 且相當外向活潑,成鳥有時有相當的侵略性,
尤其在繁殖期或是性成熟時期,與人互動性佳,相當生動有趣,是亞馬遜鸚鵡一向非常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ㄧ,而若當寵物鳥,
公鳥在性成熟時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以及侵略性(約在5-12歲時),但並不表示每隻黃頭亞馬遜都會有相同情形;
與黃頸亞馬遜情形類似,牠們是相當受歡迎的寵物鳥, 有著奇佳的學人語及聲音能力,
價位上隨著數量的稀少與多為一級保育使得國外售價開始水漲船高情形下已慢慢越來越高,
尤其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這兩種亞種,但市面上還是有許多原為大黃帽為求高價暴利與合法買賣為由而謊稱為麥格納雙黃頭出售,
鳥友宜多注意此種情形。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額亞馬遜鸚鵡


名稱:紅額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Red-lored/Yellow-cheeked Amazon
學名:Amazona autumnalis
俗名:紅帽、小紅帽

紅額亞馬遜(紅帽)是台灣常見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格較便宜,牠們約有4種亞種,外表差異小,
主要差別在面部黃色、綠色或藍色羽毛的差別,年紀較小的幼鳥額頭上的紅色羽毛分佈較少,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31-36cm(12-14吋)

北從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還有族群分布在巴西境內的亞馬遜流域。


棲息在各種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紅樹沼澤區、熱帶稀樹草原、農耕地等海拔1100m以下的地區,
成對或成群約100隻左右活動,在覓食時數量會聚集更多,食物有無花果、種子、咖啡豆、芒果、棕櫚樹果實等,
通常在樹上覓食,築巢在中空的死樹中,繁殖期約在2-6月間;在當地是還算常見的種類,
但嚴重的盜捕情形與棲息地破壞使的牠們的數量正在快速地下滑中 ,但是在國際買賣中依然很熱絡。


牠們與些高價的亞馬遜鸚鵡比起來,價格算是較容易負擔的鳥種,由於牠們喜愛啃咬東西,
飼養牠們最好提供新鮮或枯碎的樹枝供牠們啃咬,剛從國外引進的鳥適應期時溫度最好不低於攝氏22度,
牠們適應期間對環境的變化或改變可能很敏感,一旦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 ,
人工繁殖的紅帽比野生鳥體型明顯大且健康,幼鳥養起會非常親人,但也會有亞馬遜鸚鵡會任主人的特性,
性成熟後有一些會有攻擊性的情形發生。


在亞馬遜鸚鵡繁殖中牠們是常見的種類,成功的繁殖也較多,國內前幾年一直在亞馬遜鸚鵡的繁殖上乏善可陳  ,
有部分原因應歸咎於野生鳥的買賣,價格雖便宜,但是繁殖這些來自野外的可憐鳥兒的確是件難事,
合法進口的人工繁殖鳥中紅額亞馬遜算是繁殖難度比較低的亞馬遜鸚鵡,
牠們約在4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蛋,有時4顆,孵化期28-30天,羽毛長成8個星期。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冠亞馬遜鸚鵡


名稱:紫冠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Lilac-crowned Amazon
學名:Amazona finschi
俗名:紫帽   

紫冠亞馬遜(紫帽)在台灣進口的數量不多,是非常美麗的亞馬遜鸚鵡,頭上淡紫藍色的羽毛與前額的紅羽是他們的特徵,
體型較小於大型的亞馬遜鸚鵡,是中型的亞馬遜鸚鵡,成鳥比較不若一些常見受歡迎的亞馬遜鸚鵡活潑親人,
個性較為獨立謹慎,自幼手養的幼鳥會成為十分可愛的寵物鳥,共有2種亞種。
約34cm(13.5 吋)


分佈在墨西哥境內的太平洋西岸地區,美國有許多逃脫的籠養鳥生活在野外。      


最常棲息在山丘林地及山上的熱帶低地的落葉性森林到高地的林地中,尤其喜歡棲息在盆地內溪流旁有茂盛植物生長的峽谷地形,
大部分生活於海拔600-2000m以上的地區內,食物尤其鍾愛無花果,偶爾會在玉米田或香蕉等農作物區覓食造成農業損失;
成對或集體活動,在乾季時聚集的數量較多(有時多至300隻),也會多達1000隻左右一起聚集在棲息處的樹上,
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飛行時通常發出沙啞的叫聲,築巢在中空的樹洞中,有時使用啄木鳥用過的洞穴或樹上的白蟻窩,
繁殖期依地點不同分別在2月及5月,棲息地的大幅消失已使得紫冠亞馬遜野外的數量飽受威脅,而且十分脆弱;
紫冠亞馬遜已列為CITES一級保育名單中。


籠養鳥有時會很聒噪吵人,但若飼養於空間大的鳥舍中則會安靜許多,籠舍中的紫冠亞馬遜不若黃頭系亞馬遜般不畏人且活潑,
個性較為害羞與沉穩,但很快地能適應新環境及飼主,通常適應期過後即十分健康強壯,幼鳥非常可愛與美麗,國內成幼鳥皆不常見。


因為紫冠亞馬遜對其他的種類可能有攻擊性,成對分開養繁殖較為理想,使用30 x 30 x60公分左右的巢箱,入口8cm,
繁殖期約在5月,繁殖期的前後可能變的相當吵雜,個性較害羞,不宜經常性打擾,公鳥在求偶時通常會豎起頸部的羽毛,
擺動尾部及翅膀,一窩約產下2-3顆蛋,孵化期28-30天,約8星期後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墨西哥紅頭亞馬遜鸚鵡


名稱:綠頰 / 墨西哥紅頭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Green-cheeked / Mexican Red-headed Amazon
學名:Amazona viridigenalis
俗名:大紅帽



綠頰亞馬遜(大紅帽)是瀕臨絕種的亞馬遜鸚鵡之一,野外數量只剩3000到6500隻左右,個性比較不像黃頭亞馬遜或藍頂亞馬遜等般活潑好動;
綠頰亞馬遜也是一級保育的種類, 國內很少見,人為盜捕及棲息地大幅遭破壞是族群數量衰退的主要原因。
約33cm(13吋)


大部分的族群棲息在墨西哥的東北部,冬天時有部分可能會遷徙到美國德州的南部。


喜愛居住在河流邊的林地、森林的邊緣地帶、丘陵地、農耕區和一 些乾燥或半乾燥的熱帶低地中,
偶爾會和紅額及黃頭亞馬遜聚集 在一 起 ,成對或成群活動,有時會聚集數百隻;
由於棲息地破壞與違法寵物鳥買賣的高獲利而帶來的嚴重盜捕情形,再加上許多在農作物區覓食的綠頰亞馬遜遭到農民射殺,
使牠們的數量銳減至3000-6500隻;築巢於枯木樹洞中,也會築巢在啄木鳥放棄的樹洞,繁殖季介於3-7月間。


綠頰亞馬遜與紫冠亞馬遜一樣個性較不外向活潑,所以若飼養成對鳥欲繁殖還是給予他們較無打擾的環境為佳,
在鳥舍中應提供新鮮樹枝供牠們啃咬,人工繁殖的綠頰亞馬遜可以很快的適應新環境, 基本上大部分時間他們不會吵,
但早晨及傍晚或興奮時可能很吵雜, 其叫聲會很尖銳且連續,喜愛洗澡,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是很美麗的鳥種。


繁殖國內成果少見,因為進口量相當少,其繁殖資訊與經驗不多,繁殖期間會對飼主有攻擊性,
求偶期間可能會比較吵鬧,由於生性比較害羞,繁殖期要盡量避免打擾,有時對於飼主觀察巢箱的舉動會顯得緊張與不安,
窩卵數通常為2至3顆,孵化期約28-30天,2個月左右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鏡亞馬遜鸚鵡


名稱: 白頂 / 眼鏡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White-fronted/spectacled Amazon
學名:Amazona albifrons
俗名:白帽

白頂亞馬遜(白帽)是體型最小的亞馬遜鸚鵡,牠們共有3種亞種,
如要細分可分為白頂亞馬遜( Amazona a. albifrons、
蘇諾拉白頂亞馬遜( Amazona a. saltuensis )、小白頂亞馬遜
( Amazona a. nana ),國內所進口的成鳥多為野生鳥,
牠們是可愛的迷你亞馬遜鸚鵡,手養鳥是不錯的寵物鳥。

23-26cm(9.5-10.5吋)


依亞種不同分佈在墨西哥各地。


白頂亞馬遜生活於各種不同型態的地區,有乾燥地區、熱帶雨林、
開放的森林地、農業地帶、沙漠地區等等,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鸚鵡,
成對活動,繁殖期外會小群約20隻左右一起活動,不太怕人,
牠們在棲息的樹木上常聚集上百隻 ,常見到和黃額亞馬遜
(Yellow-lore Amazon)聚集,食物包括種子、核果、嫩芽、漿果,
也常於農作區內覓食,造成農作物的損失 ,雖然棲地的銳減以及
農耕地近年的大量開發使得白頂亞馬遜數量銳減,
但是原棲地裡的族群還是保有一定的數量。


籠養的白頂亞馬遜是偶爾會吵雜的亞馬遜鸚鵡,新進的白帽亞馬遜幼鳥比
成鳥更快適應新環境與主人,適應的情況也較好,適應環境期間對腸胃的
細菌感染很敏感,飲食衛生需多注意,一旦適應即變的健康與強壯,啃咬力強,
定期提供樹枝、玩具等耐咬的安全無毒物品供啃咬 ,若欲購買成對鳥做繁殖目的,
宜選擇人工繁殖鳥,因為市面上多為野生鳥,也可購買1-3歲尚未很成熟的
對鳥來飼養待繁殖,亞成鳥開始飼養對日後成功繁殖會有比較有保障的成效,
因為偶爾還是有一些淘汰或常無授精情形的種鳥進口來國內。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但人工繁殖成鳥不多見,繁殖野生鳥機率又微乎其微,
所以國內繁殖成果非常少見;一般在5月進入繁殖期,室內的話可能會較早,
建議巢箱使用25 x 25 x 50 cm規格,入口4cm,
繁殖期或繁殖期前時可能變的聒噪,一窩約產3-4顆卵,
孵化期26-28天,約7個星期羽毛長成。(左上圖為罕見肉桂色變種)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巴亞馬遜鸚鵡


名稱:古巴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Cuban Amazon
學名:Amazona lecocephala
俗名:同上

古巴亞馬遜是瀕臨絕種的亞馬遜鸚鵡,與牠血緣相近亞種約有4種,
都是一級保育的種類,原生種已不多見,其他亞種 在人工飼養數目上更是稀少,
牠們有別於其他常見亞馬遜的氣息與外表,在1988所做的數量調查,
所有亞種加起來只有5000隻上下,現今的數量比當初更為稀少,
藉由人工繁殖與棲息地保護、防止盜捕是保育團體正在做的復育工作。
依亞種不同約32-34cm(12.5-13.5吋)


依亞種不同分佈在古巴、松木島、大開曼島、小開曼島、開曼巴克群島、
巴哈馬群島等地。


其亞種除了古巴亞馬遜( Amazona l. leucocephala )外
還有西古巴亞馬遜( Amazone l. palmarum )、
開曼島亞馬遜(Amazona l. caymanensis)、
開曼巴克島亞馬遜( Amazone l. hesterna )、
巴哈馬群島亞馬遜( Amazona l.bahamensis ),主要差異在於頭部、
腹部的毛色的不同;棲息在松樹林、乾燥的常綠樹林、棕櫚樹林等各種林地,
偶爾出現在農業耕作區,覓食時通常都是小群聚集活動,
但食物充沛食也有大批聚集的情形,食物包括水果、嫩芽、松子、漿果、
種子、核果等,偶 爾會在農作物田內覓食;繁殖期始於3-8月,
築巢在樹洞中,也使用啄木鳥的巢穴及白蟻窩,因棲息地破壞、
盜捕作為寵物買賣和引入外來的小型掠食者,所以牠們的數量已非常稀少。


國內外數量都算少,且價位一直處於高水平,主因也是身為一級保育的關係 ,
長相相當特別出眾且美麗,成對飼養繁殖與寵物鳥並不多見,
古巴亞馬遜生性較一些大型亞馬遜害羞,比較容易有緊迫與驚慌的狀況,
也與人較不親近,但人工繁殖鳥則不太會有這些問題,
提供完善的飲食與環境是成功飼養的不二法門。
     

鸚鵡繁殖業中僅有少數的數量,母鳥2歲後才會繁殖,公鳥則須3年,
但還是宜等至成熟點繁殖較理想,巢箱寬度至少等於牠們身體的長度,
深度至少體長的3倍高,4、5倍高也許更好,入口最好比身體厚度窄一些,
繁殖期對飼主可能有攻擊性,繁殖期間最好將不必要的干擾降自最低,
因為親鳥領域性強且對於飼主檢查巢箱很敏感,一窩通常生2-3顆蛋,
孵化期約28天,幼鳥約在8-10週時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橙翅亞馬遜鸚鵡


名稱:橙翅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Orange-winged Amazon
學名:Amazona amazonica
俗名:同上


橙翅亞馬遜是體型較小的亞馬遜鸚鵡,也是較普遍的亞馬遜鸚鵡之一,
價位也不像許多亞馬遜鸚鵡一般地高,在蘇利南當地是數量最最多的鸚鵡,
體型雖不大但卻是可愛的寵物,公鳥在成熟時可能會對人有攻擊與侵略性,
共有兩種亞種,台灣國內的橙翅亞馬遜大多是野生鳥。

32-34cm(12.5-13.5吋)


廣佈於南美洲北部,大多棲息在安地斯山脈以東的地區,包括巴西、
圭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等國。


橙翅亞馬遜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但數量卻有逐漸下降的情形,
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當地常被獵捕作為食物,這個情形在法屬圭亞那尤其嚴重;
喜愛穿梭生活在各種近水源區的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
沼澤區、農地等地區,必較不常發現於乾燥的林地中,群集性強,
常被發現成對、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起活動,尤其是在晨昏時,
但繁殖期時聚集數量會減少,,飛行時十分吵雜,但覓食時則較安靜,
牠大多在樹上覓食,食物包括水果、堅果、棕櫚果實、漿果等,
食物不足時會到芒果園與橘子園內覓食;築巢於中空樹洞內,
一次產2-5顆蛋;橙翅亞馬遜有時會吵雜 。


野生鳥和人工繁殖鳥反差相當大,人工繁殖鳥的尺寸明顯比野生鳥大一號,
且比較不怕人,野生鳥多經折磨與運送羽毛狀況差,相當怕人,體型瘦小,
剛飼養時會較害羞,但很快即能適應環境, 且會變的十分健壯;
橙翅亞馬遜對亞馬遜鸚鵡喜好的初入門者,無論是寵物幼鳥或想繁殖的
成對成鳥都是很好的選擇,售價不高,有著可愛的個性與討喜的行為,喜愛啃咬物品,可提供玩具或樹枝供其咬嚼,公母並無明顯的外在特徵,但一般來說,公鳥頭部的藍色部份會較母鳥明顯,母鳥面部的黃羽分佈會較公鳥廣。


雖然橙翅亞馬遜普遍度高,但並不是常見的成功繁殖種類,
有些繁殖者認為其繁殖難度高,改變環境就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繁殖,
野生鳥多於繁殖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有繁殖者認為不困難,
可能因地、氣候、飲食、環境與飼養習慣等等有關係;
繁殖期時可能有攻擊性,不宜過度打擾,一窩約產2-5顆蛋,
平均約為3顆,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幼鳥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露西亞亞馬遜鸚鵡


名稱:聖露西亞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St. Lucia Amazon
學名:Amazona versicolor
俗名:同上

聖露西亞亞馬遜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亞馬遜夢幻三 巨頭之ㄧ
(聖文森、聖露西亞、帝王亞馬遜),當然是因為與其他兩種一樣,
聖露西亞有著華麗的羽衣、鮮豔 、奢華且不凡的羽色,
是大型的亞馬遜鸚鵡,當然其珍貴稀有的特質更是引人入勝的主要原因之ㄧ,
其野外數量極為稀有,甚至比聖文森還來的稀有,
該鳥以被列為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之濱臨絕種的鳥種,與帝王亞馬遜一樣,
聖露西亞亞馬遜更是該國的國鳥,受到法律的保護,
除了在保育團體的復育機構與國家保育中心外,一般國際上的鳥場中非常非常少見。


約43cm (17 吋)


僅分佈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地列斯群島的聖露西亞島上,
與聖文森亞馬遜一樣,聖露西亞亞馬遜都是僅局限地生活在單一小海島的鳥種。


聖露西亞亞馬遜生存於聖露西亞島內中部與南部的濃密雨林內,
從19世紀開始牠們就遭遇棲息地破壞且緊縮的威脅,
野外族群在19世紀中前都還算繁盛,到20世紀後數量則開始急遽減少,
大多數是因為被獵殺,在50年代時還有約1000隻左右的聖露西亞亞馬遜生存在野外,
60年代時又開始急速消減,在70年代做的田野報告中發現僅剩不超過
100隻生存於野外,一直到90年代數量才又微上升到300多隻,
族群數量的衰減最主要歸咎於棲息地的迫 壞,
亦即人類對森林的大規模不當開發導致棲息地與老樹的消失,
第二個原因則是遭人為獵捕,這當中包括了獵殺為食與捕捉至寵物鳥市場,
這些人類愚蠢的行為導致了這類稀有珍貴鳥兒的悲劇,
在聖露西亞當局推行的宣導保育與法令保護下讓
這真稀的鳥兒得有一絲喘息機會,也於1979年的聖露西亞獨立
那年將聖露西亞亞馬遜列為國鳥,可見其所代表的意義與不凡之處,
而時至今日牠們的數量可能約在300-500隻上下。|
牠們主要棲息於海拔500-900公尺的原始雨林中裡,常被發現單獨行動,
團體覓食與日常活動大多約10幾隻至20隻集結一起,早晨與傍晚常在樹梢間群集覓食,各類的水果與種子應是牠們的主食,習慣築巢於老樹的樹洞中,野地繁殖期約從2月就開始了,通常一次只產1-2顆卵。


聖露西亞應與這類的島型特有種亞馬遜(帝王亞馬遜、聖文森亞馬遜等)
相去不遠,飼養資訊缺乏,適宜飼養於寬敞的室外鳥舍,
鳥舍須堅固因其咬合力強,適合成對飼養,不宜與其他亞馬遜混養。


在1975年時聖露西亞當局與保育團體開始成立繁殖中心與復育專案,
至90年代為止也成功繁殖出許多後代,人工繁殖的資料相當有限,
因為籠養鳥極為稀少,但通常親鳥一次產下1-2顆蛋,孵化期需約26天左右,
幼鳥約80天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文生亞馬遜鸚鵡


名稱:聖文生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St. Vincent Amazon
學名:Amazona guildingi
俗名:同上

聖文生亞馬遜應是所有的亞馬遜鸚鵡中羽色最鮮豔、華麗的種類之一,
身上的羽毛五彩繽紛,加上體型大, 更是亞馬遜鸚鵡中最漂亮的種類之一,
可惜牠們的野外族群數量與人類飼養數量十分稀少,棲息的小島 環境十分脆弱,
導致聖文生亞馬遜有絕種的危機。
約41cm(16吋)


僅分佈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小安地列斯群島的聖文生島上。


聖文生亞馬遜棲息在海拔125至1000m的潮濕森林中,
但是較喜愛在低海拔的森林中活動,喜愛群居,
通常成對或20至30隻一起活動;牠們的數量會如此稀少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問題,
由於聖文生島是熱帶地區的小島,島上的棲息地只要受到人為
破壞對牠們的影響都會非常大,一個暴風或颶風也可能毀掉整個族群,
一些專門收集稀有鸚鵡的人也會使當地人偷抓幼鳥或盜捕成鳥作為寵物買賣;
1902年時島上大部分主要的棲息地都因火山爆發而毀滅,1984年所做的調查,
聖文生亞馬遜的主要棲息地只有16平方公里,
族群數量主要在1950年代起嚴重下滑,1970年的數量 估計約有數百隻至 1000隻,
1982年時發現數量只剩421隻左右,1988年約有440-500隻,
1994 年可能增至800隻,而現今的族群數量並無新的調查報告,
但可能於500隻上下,就像許多島 嶼上的亞馬遜鸚鵡,他們的數量、
棲息地特別脆弱,除了人為的棲息地 破壞與盜捕,天然的災害如暴風、
火山爆發更是一大威脅 ,雖然是飽受青睞與保護的鳥種,
但還是有不人私下進行盜捕或是將蛋至巢中偷出送到國外去孵化,
謀取暴利,現今歐洲約莫有40多隻的籠養鳥,
保護這些美麗的鸚鵡免於絕種是最重要的鸚鵡保育計畫之一。


聖文生亞馬遜是許多亞馬遜喜愛者的夢中之鳥,但是極為珍稀與美麗,國際市場上的買賣也非常難得少見,價位更是相當高,據說其繁殖難度甚至可能是鸚鵡裡最高的,飼養的案例多於國際繁殖中心或是保育中心, 罕見於一些國際收藏者,不宜當寵物鳥。


由於聖文生亞馬遜的數量在鸚鵡養殖中非常稀少,繁殖成功案例也很少,困難度相當相當高,是最難繁殖成功的鸚鵡之一,所以人工繁殖的資料並不很健全,鳥舍中的聖文生亞馬遜很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需要大的生活空間,約於春天時進入繁殖期,一窩約產2-3顆卵, 孵化期26-28天,幼鳥在9-10個星期大時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王亞馬遜鸚鵡


名稱:帝王亞馬遜鸚鵡     
英文名:Imperial Amazon
學名:Amazona imperialis
俗名:同上

帝王亞馬遜是體型最大最壯碩的亞馬遜鸚鵡,也是最稀少的鸚鵡之一,更是最美麗鮮豔的亞馬遜之一,頭部、胸部延伸至腹部的鮮豔紫藍靛紅色非常美麗,頭部碩大,眼神炯炯有神有股高貴不凡的帝王之氣;他們也是多明尼加的國鳥,受到各保育團體與多明尼加政府的高度保護,國際間人為飼養數量極為稀少,復育、棲地保育、民眾教育在這些年也愈做愈好,使的帝王亞馬遜的生機再現,雖然野外數量依然非常稀少,但是所有的努力在這幾年已漸漸看到成果。

45 cm (18 吋)

只分佈在多明尼加境內。


帝王亞馬遜是多明尼加共合國的國鳥與國家象徵,
在多明尼加的國旗上就有一隻帝王亞馬遜,
可見該國政府如何重視與保護這個珍貴的鳥類,當地稱他們為Sisserou;
帝王亞馬遜與紅頸亞馬遜、聖文森亞馬遜、聖露西亞亞馬遜一樣,
都是生存與島型地區的種類,數量都非常非常稀少,
所面臨的威脅也大都一樣,最主要的就是棲地破壞與颶風之類的天災,
在70與80年代的幾個強烈暴風嚴重的摧毀的大部分帝王鸚鵡的巢穴與棲地,
也有為數不少因而喪生,以至於族群數量嚴重衰退 ,
尤以1979年的大衛颶風襲捲後,數量銳減至20-50隻,
現今數量約上升為150-200隻左右;棲息地小、巢穴短缺、伐木、
農業發展、獵殺作為食物、捕捉活體販至國際市場都是
影響他們生存的主因之一,但是獵殺與盜補在這幾年
多明尼加政府的嚴厲法令下已獲得非常良好的控制,
再加上幾個知名保育團體如RSCF(Rare Species Conservatory Foundation)
與WPT(World Parrot Trust)近年來與該國政府配合,教育民眾、
規劃8400英畝的國家公園作為保護棲熄地、監控棲地破壞的各種活動、
嚴禁盜獵等.....,使得保育成果日見豐碩;
帝王亞馬遜主要棲息於山區森林中,通成成對或一群一起活動,
有時會和紅頸亞馬遜一起出現,他們通常主要棲息於
高海拔的山區雨林內(600-1300m),地形的崎嶇艱難加上
帝王害羞與機警所以非常難以接近觀察紀錄其生態,
他們食用各種種子、堅果、水果、花苞、嫩芽等,
野外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6月間,
但成對成鳥通常會整年佔據與保護其巢穴,
帝王亞馬遜的繁殖速度非常慢,通常美隔一年才繁殖一次,
通常會有兩顆卵,但大多只會成功扶養一隻幼雛離巢,
繁殖速度慢也是族群數量成長緩慢的主因之一,相當珍貴。


帝王亞馬遜鸚鵡的數量與飼養更低於聖文生,其為更珍稀與瀕臨絕種的鳥種,飼養資訊少,在每個繁殖場都是極為難見的鳥種。


全球至今成功繁殖的數量極少,各項資料非常缺乏,但一般相信繁殖難度非常高,一窩可能只能產下1至2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幼鳥需要10-12週羽毛長成。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龜> 人工孵蛋方法及所準備的材料

受精的卵特徵:剛產出的卵呈透明白色的,若是受精的話,24-28小時後,長橢圓型卵的中央具乳白色環形帶狀。隨着時間推移漸向兩端擴大,最後,整個卵呈乳白色的!而圓形狀的卵(海龜類和陸龜類)的一端有小圓點的,然後會逐漸擴大,最後,亦是整個卵都是呈乳白色!
人工孵蛋所準備的材料:首先準備一個隱陣的盒子,用來做孵化容器!盒子蓋上開幾個洞,底村方面可選用(蛭石、苔蘚、黃沙伴少量沙土、椰殻屑等等....),保溫燈泡、恆溫器、溫度計、濕度計,同一個水族箱。
當母龜產卵後,應盡快將蛋移到孵化容器上,用墨水筆在蛋上作標記,標記的一端朝上!底材應先清洗、消毒、曝晒,再將蛋的一半埋入所準備的底材中,這樣可被免蛋滾動。每個卵應相隔2厘米距離,再將孵化容器放入水族箱裏。經常確認土壤的潮濕狀況,土讓乾時,可用噴霧器從邊緣噴一些水,以補充水份。但注意:濕度過高或過底亦會令卵死亡!所以要將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90%,土讓相對濕度控制在8%-12%!
溫度對龜胚胎發育、孵化期長短、幼龜性別等都有影響,要在22-33度範圍內,溫度越高,胚胎發育越快,孵化時間較短。反之,胚胎發育慢,孵化時間較長!一般雄性的溫度係24-28度,雌性30度左右(當然要視乎龜種),大約二至三個月到會自然孵化出來!
幼龜出世後處理方法:要等幼龜完全破殼通常要花幾天時間,千萬不要急着為龜剝殼,應等幼龜留在卵中,等牠自然出殻。當牠完全破殻時,因幼龜甲殻還是軟的,所以碰觸時要特別小心。把牠移到別的容器上,容器裏面要放入和孵化器上一樣的土讓。初孵出的幼龜腹部會有一個黃色的卵黃囊,1、2天後會自己吸收體內。所以數天都不必餵食!溫度保持在28度左右最理想。大約一至兩星期左右,就可以搬到有水的飼養箱了!水深大約是甲殼可以露出來程度,應有陸地。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季鳥兒感冒的預防

 春季氣溫變化大,乍暖還寒,家庭籠養鳥易患感冒。在這個季節裡,要經常觀察鳥的狀態,若發現鳥兒不像平時那樣活潑機靈,並呈現精神不振,羽毛蓬鬆不整,且伴有鼻孔流涕、呼吸急促、不思飲食等現象,就表明鳥兒已患病,若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觀賞鳥一旦患病,應及時採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及時餵藥,可餵食阿斯匹林每日1-2次,餵藥期要視病情而定。

  其次,病鳥的飼料應講究少而精。「軟食鳥」可為其適當增加魚粉或蛋黃;「硬食鳥」可適當增加菜籽、糯米、小麥等。倘若發現鳥兒鼻孔流清涕,可用消毒衛生紙捻兩根細棒,其中一根浸潤香油或豆油,先用干紙棒輕輕擦出鳥鼻的流涕,再將油紙棒輕輕送入鳥鼻,輕輕抽拉,可使鳥的呼吸道變得潤滑通暢。

  病期內的觀賞鳥,像人一樣需要保暖,避免著涼受寒。可將鳥籠掛在室內向陽的玻璃下,晚間要放下籠布,若氣溫太低,室內還應有取暖設備。

  不過,最好的辦法還是防患於未然,做好病前保健。要防止鳥受涼,室外風大時,不要將鳥籠懸掛於陽台或庭院;要經常遛鳥,風和日麗的日子裡,提著鳥籠到空氣清新處走走,可以有效提高鳥的抗病能力;一旦發現患病預兆,要及時採取措施。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貓的護理

飼喂規則

  龍貓每天喂一次即可,顆粒飼料20克,乾草10克,投喂時間應在太陽下山後,每天早晨應觀察食盒的消耗情況,確定龍貓的食慾和消化是否正常,一般龍貓夜間採食量占總採食量的80%,若發現龍貓一夜未食或剩食較多,證明其可能出現了疾病,這時要仔細觀察糞便情況,若發現糞便稀軟,則證明這只龍貓可能患了便秘或腹瀉,要馬上治療。

  飲水

  龍貓每日飲水量在50毫升左右,須保證飲水器具的衛生,最好使用乳頭式飲水器。

  衛生

  每天清掃一次,在餵食前將剩食倒掉,用乾淨毛巾擦淨器具,清掃籠底和托盤中的糞便,將潮濕的墊材更換,避免細菌的滋生。

  沙浴

  沙浴對於龍貓是極其重要的,須每天沙浴一次,在晚上進食後進行,用龍貓專用沙浴粉最為理想。也可用細沙(需蒸汽消毒晾乾)與滑石粉3:1比例使用。  

  磨牙

  與所有齧齒類動物一樣,龍貓的牙齒生長很快,因此必須提供軟木塊(楊木類)供其磨牙,國外有用火山岩的,但是成本太高,也沒必要。只要準備一些有稜角的小木塊供其啃咬就成了,如果發現木塊被咬圓了,就及時更換。對龍貓而言-牙好,胃口就好,吃麼麼香。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蛙眼守宮的養殖方法

蛙眼守宮
簡介:新疆沙虎,壁虎科,沙虎屬,又名蛙眼守宮(Teratoscincus roborowski)
分佈在新疆乾燥的戈壁、沙漠地帶,近兩年才在沿海地區的寵物市場出現,而且很受爬蟲愛好者,和工作繁忙而又想養些小動物解悶的人們的歡迎。
習性:新疆沙虎體長7-10cm,最長可達15cm以上。四肢、軀體及尾部都覆有大型鱗片,耐乾旱。白天潛伏在洞穴內,夜晚出來活動和覓食。性情溫順,不怕人,對感到好奇的東西,會用舌頭舔一下,生氣的時候會搖動尾巴,以示警告!
飼養箱: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墊材:最好是厚20-30cm的乾燥沙礫,也可用泥土,幼沙(例如:爬蟲沙,鈣沙),樹皮(例如:樹皮,碎椰殼)
溫度:23-26°C
食物:麵包蟲、螞蚱、蟋蟀,這些在花鳥市場都有出售(如果你眼明手快的話,可以抓蟑螂餵它)。要準備一個小的水容器供其飲用,水深不宜超過它身體。
繁殖:每次產卵2枚,經75-95天後即可孵化出幼體,體長約6cm。

蛙眼守宮一屬共有三個亞種:小蛙眼守宮(Teratoscincus scincus scincus), 大蛙眼守宮(T. s. keyserlingii), T. s. rustamowi.其中T. s. rustamowi並未出現在寵物市場,所以一般市面上的蛙眼守宮只有大小兩種比較普遍,而大蛙眼守宮因為體型較大體色較鮮艷因此也更受到歡迎.它們 分佈在中國西部一直到裡海沿岸的中亞諸國,區域十分遼闊,但主要的環境型態都是乾燥的沙漠或半沙漠地帶,因此不難想見它們也是屬於地棲型的守宮類.

雌性的蛙眼守宮比雄性活潑,並且經常挖掘很深的洞穴棲息,在飼養時最好鋪上比較厚的底沙.它們的表皮可以直接吸收氧氣所以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傷整塊脫落,在抓取時要特別小心.雄性間會產生鬥爭,所以不適合兩隻以上的雄性共養.夏季照明16小時,溫度25-30度;冬季照明8-10小時,溫度15-20度.這種季節週期的輪替對蛙眼守宮的繁殖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食物上可以餵食蟋蟀和麵包蟲為主,水盆需要設置,由於它們在野外捕食大量的沙漠甲蟲,偶而可以餵食麵包蟲的成蟲或其他小型甲蟲.雄性蛙眼守宮的尾巴根部腫大,後腿之間的顏色較深,不難區別,不過繁殖難度比較高.需要經過6-8周低溫期來誘發交配行為成功的機率比較高.雌性每次產下硬殼蛋兩顆,每季可產四次左右.蛋必須以乾燥的方式孵育,濕度保持在較低的30-40%之間.過高的濕度會導致胚胎死亡,這一點與一般地棲守宮十分不同.大蛙眼的蛋約三個月可以孵化,小蛙眼只要兩個月.初生的蛙眼守宮可以餵食螞蟻蟋蟀,再隨著成長變換蟋蟀的大小.台灣最進引進不少蛙眼守宮,市場接受度很高。
按這裡可在新視窗開啟 或 按 CTRL+Mouse捲動 可進行放大/縮細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毛龜綠毛斑禿症的防治

1、症狀:患綠毛斑禿症的病綠毛龜的部分背甲沒有絲狀藻類,並非脫落而像被割除,有時絲狀藻類叢中,當中禿了一塊。在斑禿處或絲狀綠藻叢中粘有呈長條形的髒物,實際上髒物是搖蚊幼蟲脫下的外皮,其毛粘附水中的雜屑,搖蚊幼蟲就藏在其中,這是綠毛斑禿症的病因。搖蚊幼蟲長短粗細都不一致,分佈也不規則,有時二三條緊接在一處,有時一條單獨在一處。其危害從春季到秋季都會發生。

  2、防治方法:(1)水源要清潔,使用前水要沉澱2~3天。讓水中搖蚊卵塊、小幼蟲沉在水底,使用上、中層清水,防止卵和幼蟲進入容器中。(2)用水蚯蚓作飼料時,要充分洗淨、仔細檢查後再投喂,防止搖蚊幼蟲混入。(3)清理綠毛龜的絲狀綠藻時,要仔細檢查,一發現搖蚊幼蟲,隨時用鑷子除掉。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止綠毛龜脫毛或變色的措施

綠毛龜素有「水中翡翠「之稱,它與白玉龜、蛇形龜、雙頭龜並稱為我國四大珍奇龜。它 集藥用、美食、觀賞於一體,深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綠毛龜其實是一種背上生著綠色藻類的淡水龜類。因 龜背上的藻體呈綠色絲狀,在水中如被毛狀,故稱綠毛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普通家庭也開始 養綠毛龜,以養心怡情。

  培育綠毛龜需具備一定技術,日常管理也非常重要,否則綠 毛脫落或變色(發黃、變白)失去觀賞價值。在培養綠毛龜的全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光照條件  室內水族箱飼養綠毛龜以3000~4000勒克斯光照強度的散射光每日 照射8~10小時,如果水族箱放置於南窗可免去補充光照;小型的盆、缽容器飼養綠毛龜時應每天中午搬出室 外,在陽光下照曬2~3小時即可滿足其光照需求。光照不足或光照過強都會影響龜背藻類的光合作用,易使 藻體發黃或變白,從而喪失其觀賞價值。

  二、水質管理  飼養綠毛龜需採用清潔的 溪河水、山泉水、井水或經沉澱處理的自來水。適宜水溫20~25 ℃,適宜pH值6~8,水深一般15~25 厘米,如果綠毛龜較大,水深可達40~50厘米。應特別注意的是水中不要混入搖蚊幼蟲,筆者三年前就有過 這種教訓。在養殖水體中衝入了含搖蚊幼蟲的稻田水,結果龜甲緣盾上的「綠毛」不到一周時間就被搖蚊幼 蟲吃得精光,形成極其難看的「癩龜」。

  三、換水梳毛 綠毛龜長期生活在水 中,殘餌、糞便和自身脫落的皮屑等雜物污染了水體,必須根據季節、水質等具體情況適時換水。盛夏時, 每天換水1次;春、秋二季2~3天1次;初冬5~7天1次,冬眠時不用換水。用水族箱飼養的換水時可用虹吸管 吸掉底部的污濁水,再補充新水至原水位;小型盆、缽飼養的可倒掉底部三分之一的污水,然後補充新水。 換水前後的水溫之差應控制在3 ℃之內,否則綠毛龜會感昌染病。

  換水時可結合 梳毛,先漂洗掉綠毛中的污穢物,用梳子從前往後梳理綠毛,讓其順直好看。當氣溫低綠毛龜活動量小時, 看起來水體比較清潔,但將綠毛龜在水中來迴盪滌幾下後水體就變得混濁不堪了,這正是綠毛藏污納垢的表 現,所以不能馬虎,必須認真漂洗和梳理。

  四、飼料投喂 綠毛龜的食性依龜種不同 而稍有差異,但一般都是以動物性飼料為主。蚯蚓、螺蚌、小魚蝦或畜禽下腳料等都是它們的好飼料,春、 秋二季每兩天餵食1次,夏天三天餵食1次即可。

eered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